“嗯?”
“张幕?”
“汝便是张子瑜?”
在张幕发呆时,正在练字的刘协听到声音抬起头,眼睛不由一亮。
“哈哈哈,张卿。”
“闻名不如见面。”
“朕终于见到你了。”
刘协放下手中毛笔,主动站起来绕过桌案,大笑着走向张幕。
这于理不合!
哪怕是千金买马骨,自古也不曾有皇帝主动去迎接臣子的行为,若是被一些言官或者士大夫知晓,怕是要遭到口诛笔伐。
但刘协却不管这些,主动来到张幕面前,眼中带着奇特的光芒。
刘协十一岁,身高六尺三寸(一米四出头),而张幕身高超过八尺,两人差了足足有两个头。
张幕现在是俯视刘协。
俯视皇帝?
这感觉很稀奇。
“这个时间点,就很有趣...”
在刘协身上,张幕没有感受到传说中皇帝独有的气质,这或许和他年龄还小,又一直没有掌权有关。
毕竟“居移气,养移体”,人随着地位待遇的变化而变化,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,修养或涵养可以改变人的素质。
刘协才十一虚岁,放到现代时空才读小学三年级,正是天真烂漫的时候。
今年是公元191年,而刘协早年受董太后抚养,举止端庄,时称“董侯”,等到刘辩即位又被封渤海王,后改封陈留王,直到两年前,刘协八岁时被自表司空的董卓拥立为帝。
可以说,八岁以前的刘协只是一个出身富贵的童年。
而八岁之后,别看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,也被看什么诸侯联合讨董,后来董卓从洛阳迁都长安。
这些其实和刘协完全没有关系。
他只是一个傀儡,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傀儡,说白了他可能比现代同龄人懂的还要少,最多就是从小接受贵族培养,气质和举止比较出众,看上去更稳重一下,可也只是表象。
并且还在洛阳时,董卓便找来了蔡邕,被后者劝说过后,刘协在生活规格上和皇帝还没差别,唯一不能做的事情便是接触政务。
哪怕是上朝,刘协也基本是一月召开一次,全程坐在首位上听,不能发表任何意见。
而若是有哪位汉室忠臣要给刘协说话,除非是皇甫嵩和卢植这种级别,否则分分钟便会被董卓给当鸡杀了儆猴。
一直到董卓被杀以后,刘协才在王允,杨彪和马日磾等人教导下初步接触帝王之学,很快又被刘李傕和郭汜等人挟持,过了好惨的一段日子,直到杨奉和董承出面相救,才逃回了洛阳。
可回到洛阳,他看到的是一堆废墟,手上也没兵没将,空有一个皇帝的名头而已,没多久又被曹操给“迎”往许县。
曹操也自领司空,但是段位比董卓高多了。
也就是说,刘协开始成长要等王允事后,现在的他还是一个董卓养着的金丝雀。
“还只是一个孩子啊...”
张幕眼中有微光闪过,忽然起了恻隐之心。
在今天以前,他其实没想好怎么处理刘协。
暗杀?若是立场敌对的枭雄,他可以走到,但面对一个毫无城府的少年,还真做不出来。
任由曹操把人接走?这简直是在给自己找不自在,给别人送利器,君不见曹操靠着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这一手,最后愣是官渡之战,这其中关系可是想到不小。
学曹操把人接到自己手上?他张幕实在是不喜欢头上一个人的感觉,太过难受,而且未来要开辟新皇朝,会有隐患。
不过现在,他有办法了。
“正是臣下,见过陛下。”
张幕拱了拱手。
“张卿,朕听闻你之名声久已,今日一见,果然一表人才。”
刘协笑吟吟夸奖道,眼眸十分明亮。
这情况让张幕有些哑然。
在来见刘协以前,蔡邕和王越都告诉过他,刘协非常欣赏他。
至于原因,说起来还是蔡邕的功劳,由于董卓要求,他身为帝师,一直只教刘协书法和音乐,最多加一些儒家比较中庸的思想。
由于李儒时不时会过来突击检查,他完全不敢夹带私货,更不要和刘协说什么光复汉室的话,否则再也见不到刘协不说,很可能还会被清算。
在如今这朝堂上,他算是少数几个说话还能让董卓愿意听一下的人,这对百姓和整个天下来说很重要,因此不敢出触碰董卓底线。
不过虽然不能教导刘协帝王学说和兵法等等,但说一些天下发生的事情却没问题,哪怕是抹黑董卓。
董卓在刘协这边,可从来没好印象。
可能是少年人比较崇拜英雄,刘协在听到张幕的一系列信息后,心生崇拜之情。
加上蔡邕说张幕是志诚君子,仁德之主,比如是汉室中兴大等言论,刘协已然有成为张幕小迷弟的趋势。
原本他还不是很相信,可现在看来,一切都不假。
“臣想见陛下,也久已!”张幕微笑开口。
接下来事情,会好办很多。
“嗯?”刘协表情错愕。
他一个傀儡小皇帝,天下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唱衰他呢,益州刘焉,荆州刘表,哪一个没点小心思?
张幕想见他很久了?
“张卿是在哄朕开心吗?”刘协板起脸,
他心中的张子瑜,可不是谄媚之辈。
“哄开心?”
“不不不!”
张幕摇了摇头,认真道:“臣下是为了这天下,为了天下百姓。”
蔡邕:?
王越:??
刘协:???
转折这么生硬的吗?
77读书网